最大借貸負債國

| | | 引用 (0)

據報導,中國首次披露外匯儲備的分配比率,其中美元約佔65%。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分配一直被認為是國家機密。中國大陸近2.5兆美元的龐大外匯存底中,約有65%是美元資產,其餘是26%的歐元、5%的英鎊和3%的日圓。

英國倫敦大學金融管理教授孫來祥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認為,中國透露外匯結構有兩個原因,首先,讓外界知道中國外匯儲備主要是持有信譽好的硬通貨。

報導說,由於中國從不對公眾公開外匯儲備分配,中國國內網民尤其是「憤青」,在擔心官員從中謀私利的同時,出於對美國的高度不信任,也擔心美國在這方面佔了中國的便宜。

孫來祥說,中國政府現在知道外匯儲備分配問題已經不是秘密,加上來自國內的壓力,所以覺得不如直接公佈的好。

他說,由於國際貿易結算中普遍習慣使用美元,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有如此高的比率,能使中國在購買美國債券等交易方面避免外匯風險。

從長遠看,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仍然佔有強勁地位,美國一直是新產品和新發明的中心,美國的大學能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經濟未來仍然會看好,所以持有美元是相對的明智選擇。

但是,目前的美國仍然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把美元作為主要外匯儲備貨幣也有不利之處。

孫來祥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美元貶值問題。由於人們對美元普遍信任,所以美國銀行比較放任地印美鈔。這種做法的後續影響是導致美國的政府、企業和私人都爭相借貸,使整個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中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比率如此之高,對經濟會有什麼樣負面影響?孫來祥認為,高比例的美元儲備對中國經濟的實質性影響不大,但心理影響很大。

他說,民眾會覺得政府把大多數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如果出現任何政治上的關係緊張或市場波動,都會讓人擔心外匯儲備的風險。

台商融資

| | | 引用 (0)

國內金融業赴大陸發展較外資銀行晚了好幾年,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昨日表示,金融機構必須在既有政策下急起直追,金管會也會協助業者,解決台商融資上的困難。

吳當傑依經濟部投審會資料表示,我國對大陸投資保守估計有886億美元,合計有4萬多家台商,金管會樂見金融業更接近客戶,若能直接對台商融資,等於協助台商在大陸業務的發展。

吳當傑昨天出席金融總會舉辦的「ECFA之後台灣金融業發展策略」研討會指出,未來金管會將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ECFA生效後的六個月內,持續與大陸談判、協商,也同時與業者、公會溝通,做好下一階段協商的準備工作,希望未來可以爭取更多優惠條件。

同樣出席上述研討會的全球人壽總經理劉先覺表示,國內保險公司前進大陸,首要修改「合資籌設保險公司各50%」的規定,特別是國內保險公司的合資伙伴多為國營企業,但因國營企業非常強調經營績效,在籌設壽險初期,必須面臨虧損的情況,導致面臨增資時,無法達成共識。

劉先覺也提到,大陸市場龐大,每一個省都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換言之,每到一個新省分就重新面臨保險公司成立初期的虧損現象,造成損益兩平目標遙遙無期。

借錢置業貸款

| | | 引用 (0)

壓抑樓市炒風近期成為焦點議題,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昨出席一青年置業論壇表示,政府不能單靠市場運作,應該「又要管麻鷹,又要保護雞仔」,即管制炒家同時,亦要協助市民置業,可研究限制境外買家來港買樓措施,並考慮重推居屋;亦有地產界人士建議政府推出只限售予本港永久居民的另類居屋。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昨舉行「青年會計師置業」論壇,出席活動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表示,近年每年新增私人樓宇單位減少,由○二年供應三萬個,回落至今年約逾萬個單位;全港四成住戶居於四百方呎以下單位,八成半人住在六百方呎以下單位;五萬個私樓住戶住在月租三千元以下單位,不少是多個住戶分租一個單位。他又指,近年賣地都用來興建豪宅,令中上家庭都找不到上車盤,有必要改變此現象,不能單靠市場運作,政府亦有責任。

出席論壇的會計師鄭小姐批評,內地投資移民間接推高樓價:「買兩間中價樓,夠六百萬就可做香港人,社會及房屋政策究竟有無幫到市民呢?」

梁振英認為,當局應該「又要管麻鷹,又要保護雞仔」,「麻鷹」指境外人士買樓及炒家,或可效法澳洲設立規管非國民購買住宅的限制,本港亦可研究限制內地買家置業的成效,但立法需時,未能短期內解決問題。

「保護雞仔」是指協助市民安居樂業,他認為壓抑樓價並非解決方法,應考慮重推居屋。

另一行會成員張炳良上周亦提出可研究限制內地買家借錢置業。

參與論壇的年輕會計師普遍贊成復建居屋,但反對政府再推置業貸款,認為部分人只為炒樓,借錢給市民買樓,等於推高樓價。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政府應「落重藥」調節樓價,建議推出「另類居屋」,協助一般市民置業,可交由發展商興建,毋須提供折讓價,但賣地條款寫明銷售對象為香港永久居民,轉售和出租都只為香港永久居民,這類單位可降低外來因素影響樓價,又建議每次推出多塊土地拍賣,並限制土地作更多環保用途,以壓低樓價。

另外,多名立法會議員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政府賣地收入理想,期望政府善用豐厚盈餘,改善低收入人士生活及長者醫療服務。譚耀宗、王國興,李華明及陳淑莊,都認為政府應復建居屋;李華明表示,不贊成政府再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畫,擔心會進一步推高樓價。

經濟借貸數據

| | | 引用 (0)

非石油出口自二零零九年年底開始全面復甦,到二零一零年每月均看到改善,刺激年度增長。新加坡經濟活躍表現亦可在物業市場上看到。RICS最近公布的第二季全球商用物業調查報告顯示,地產代理商對前景較第一季時樂觀,包括租賃活動及預期租金。

歐元地區建造業於下半年或回穩

進入下半年,歐元地區的建造業生產量或許會回穩。由德國及法國的帶領下,正面的借貸數據顯示歐元經濟活動向好,為就業市場帶來支持。事實上,七月份的歐元地區綜合採購經理指數 (包含製造及服務業) 從上月的56上升至56.7。另一方面,歐元地區的失業數字自三月份以來維持於百分之十(10%)水平。

美國住宅開工數字因房價下滑而受壓

六月份的新房屋開工數字下降至八月最低位,按月下降了百分之五 (5%) 至全年數字549,000宗。房屋開工數字下降代表了投資減少及商業信心下降。疲弱就業市場的謹慎買家、借貸收緊及持續出現被贖回拍賣的房屋均解釋信心指數為何跌至自二零零九年四月的最低水平。

德國房價於下半年應繼續上揚

德國金融服務集團Hypoport 將於下週宣布七月份的德國房價數據。現在的主要綜合指數較上年同期高出百分之二點八(2.8%),但仍然較二零零六年五月的高峰低出百分之三(3%)。房屋供不應求及就業市場改善應繼續支持房價向好。

美國企業的借貸

| | | 引用 (0)

近來,你或許已經聽說,美國企業已經從惱人的金融危機漩渦中走了出來,開始精力充沛地朝著健康方向發展。這些企業不但還清了各自的債務,重建了各自的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而且籌集到了足夠用來進行新投資的資金。

事實上,你在哪都能聽到或看到這個大新聞,或許從彭博資訊上,也或許是在《華盛頓郵報》上。前者在今年春天曾對美國企業資產負債表擁有「令人吃驚的力量」進行了詳細報導,而後者的王牌記者薩卡利亞曾披露,大型企業已經「累積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8萬億美元資金」。按照某些衡量方法來計算,這些大型企業目前的狀況是近半個世紀來最好的狀態。

或許,你是從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Dallas Federal Reserve)行長理查德·費希爾的口中得知這一消息的。近來,這位行長公開聲稱,美國企業正在「積累資金」,不過它們不敢開始新投資。抑或你聽到了全球知名的財經有線電視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商業新聞台(CNBC)的相關報導。在接受該台採訪時,專家們不停地討論這些企業將會如何充分利用各自的盈餘,是否要提高股息,會不會買回股票,還是要進行新的合併與收購等令人備受鼓舞的問題。聽起來,投資者和美國經濟目前的狀態都很好。但是,實際上,這簡直就是在胡說八道!

當下,美國企業的財政狀況並不好。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這些企業的債務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逐漸增加。按照某些衡量標準來看,它們目前的負債水平正處於「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階段。

你原本以為有些人或許已經註意到了有些事出了差錯。畢竟我們被同時告知一下幾點:首先,這些企業已經擁有了超過它們知道該如何處理的資金。其次,由於利潤飆升,它們將擁有更多的資金。第三,它們已經公開進入債券市場,並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借貸。聽到這個,你或許會覺得有點奇怪?

讓我們來看一下現實狀況,美國企業所擁有的「令人驚訝的資金數量」僅僅是和次貸產品在2005年大型再融資後所獲得的資金一樣多。只要你不看這些企業的債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謂是「風光無限好」。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不買一個"極可意"浴缸(周邊可噴水按摩的小浴池,源自商標名)來慶祝一下呢?

美聯儲公佈的數據顯示,非金融企業在今年第一季度內新增借貸額高達2890億美元,從而導致全部國內債務總額增至7.2萬億美元,創下最高水平。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來,這一負債總額增加了1.1萬億美元,相比較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翻了兩番。在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企業所做出的債務償還數量極小,而且也只是短暫償還而已。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第二和第四季度,美國企業總共償還了約1000億美元的債務。數量之小,令人咂舌!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些是非金融企業的債務。要知道,非金融機構一直被認為是整體經濟中財務狀況較好的一部分。那麼銀行的真實狀況又會如何呢?所有人都知道,美國一半的銀行已經如同行屍走肉了!

美國企業目前的財務境況,比我們所想的更加糟糕。這對於那些想投資美國股市或債券市場的人來說,無疑是個絕對的壞消息。業內人士都知道,負債會加大投資風險。此外,美國企業債務增加,對就業和經濟來說,也都是壞消息。不過,太多的人對「繞彎子」很感興趣,只有一小部分人對真實情況有興趣。正所謂,「真理是別人的事情,沒人會負責」!

«上一篇   1 2 3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22 23 2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