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願意亂借錢

| | | 引用 (0) | 下一篇 | 上一篇

真是愈窮愈見鬼。美國在去年中開始的復甦無以為繼之際,通縮威脅又漸行漸近,經濟面臨腹背受敵。聯儲局的議息聲明除了一如預期,對經濟前景給予悲觀描述之外,還特別提到目前的通脹水平低得有點令人不安,並且明確指出準備好採取措施令通脹重臨。市場估計這說法預示着即將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即是所謂的QE2已為期不遠,實行向通縮宣戰,準備打一場硬仗。

外界普遍認為,聯儲局主要關心通脹,貨幣政策也是以控制通脹為目標,這其實是誤解。聯儲局其中一個使命是「維持物價穩定」,整體物價漲得太快當然不妥,拾級而下同樣有問題。換言之,通脹與通縮都要對付,尤其目前經濟如此疲弱,通縮殺傷力更大。不妨看看,香港在上世紀末遭受衰退及通縮雙重打擊,港人足足捱了五年才脫困。

雖然美國仍錄得輕微通脹,可是幅度之低,一眨眼便會變成通縮。對付通縮的第一招自然是借錢減息,但利率已近乎零,減無可減,餘下便只有量化寬鬆,透過大量向市場注入資金,人為地令金錢氾濫,製造通脹效果,可惜贏面並不高。原因很簡單,在金融海嘯後推出的第一輪量化寬鬆,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從幾千億美元膨脹至二萬多億美元,變相向市場注入同等數量的資金,通脹還是似有若無,今次憑甚麼令人相信有所不同呢?

在正常情況下,央行向金融體系注資,銀行再把錢借出去並且不斷循環,能產生以倍數計的「乘數效應」,等於把萬多億美元滾大成十萬億美元,可是在經濟隨時再陷衰退底下,銀行不願意把錢借出去,民眾也不願借錢亂花,結果便無法帶來預期中的貨幣乘數效應。聯儲局如真的要對付通縮,恐怕只能靠一己之力,注資規模必須非常巨大。

有研究曾指出,聯儲局每買入一千億美元的資產變相向市場注資,大概可令十年期國債孳息下降零點零三厘,如要把實質利率調控至符合百分之一點七至二的通脹目標,注資規模隨時以十萬億美元計,絕對是天文數字,而且還必須令民眾產生強烈的通脹預期才會收效,否則一切徒勞。日本的經驗正是前車之鑑,無論貨幣供應怎樣寬鬆,企業和民眾依然只顧減債、減少開支,經濟便一沉不起。

不過,凡事總要兩面睇,永遠有人歡喜有人愁。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單影響當地經濟,還會透過利率、匯率和資金流擴散至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國家或地區借錢,貨幣政策直接或間接與美國掛鈎,經濟基本因素卻完全相反,如果聯儲局真的推行第二輪量化寬鬆,可以預期這些地區會出現新一波資產價格暴漲,為通脹火上加油。不妨這樣說,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並非沒有用,只是時間和地點皆錯配,政策效果去了地球的另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