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過度借貸

| | | 引用 (0) | 下一篇 | 上一篇

在今年春節前夜,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一個月之內的第二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50基點,達到16.5%,這個消息使得市場頗感意外。此前不久,為了防止地方政府透過地方國企過度借貸,同時給過熱的房產市場降溫,中國政府提高了第二套住房的首期要求,並提高了房產開發商的資本充足準備率。

近期,中國新一輪貨幣市場緊縮政策反映出政府對貨幣流動資金氾濫的日益擔憂。2009年,M2貨幣供應量(反映通脹的關鍵指數)年增幅為27%,信貸增幅34%。2010年1月,儘管對信貸採取了嚴格的「行政控制」手段(人民銀行實際上對商業銀行採取了信貸額度限額),銀行貸款的年增幅還達到29%。這還是在前一年強勁增長的基礎上的增幅。不過,通脹維持較低水平,達到1.5%,近幾個月則有所上升。在國內一些主要城市的房價也在飈升。

這些因素使得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泡沫,宏觀經濟在2010年有可能硬著陸。不過,這些判斷還為時過早。

中國決策者著手降低泡沫出現可能

當然,中國很有可能出現泡沫,部分原因是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的人民對風險的來臨不怎麼警覺。經過了30年穩定增長以及沒有嚴重的經濟危機,使人們放鬆了對經濟過熱和泡沫出現的警惕。相反,他們過於自信,反而抱怨政府限制經濟的增速。

同時,也有一些其他特殊因素導致泡沫的出現,由於寬鬆的預算體系,中國大型國企(佔GDP總量的30%多)一般對虧損不關心。地方政府同樣也不關心效益,常常無法償還貸款。另外,一些結構性問題——包括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也會導致經濟嚴重失衡。

但有泡沫出現的趨勢不等於一定會有這樣的現實。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決策者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著手降低泡沫出現的可能性。有時會採取一些令人不快的干預,例如近期的貨幣政策。

不管我們怎樣考慮這些措施,當經濟過熱時,採取反周期的政策肯定比不做為要好。一些政策被說為過於「行政」,以致不能讓市場自行發展,但這或許是有效解決中國「行政主體」的唯一方法。

有些人擔心中國政府要麼坐視不管,要麼缺乏有效獨立宏觀政策來進行干預,在任何情况下,新政策就是應該去安撫這些人。1980年代的日本和去年的美國泡沫爆破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政府如此堅定的理由。中央集權制可以保證採取有效地措施。畢竟,儘管現代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政策決策的成熟框架(這也是中國官員正在努力學習的),19世紀計劃經濟的出現也是在市場失效下的一種反傳統行為。

一些人希望中國成為一個沒有監管的完全市場化國家,但近期的危機提醒我們,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也有缺陷。在完全市場的環境中,泡沫不會自動消除。

政府投資佔了反危機刺激方案的大頭,從這點來說,它也對經濟有幫助。其中約有80%份額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地鐵、鐵路和城市改造等。這些都被算作長期公共設施投資,不會引發即時產能過剩而形成泡沫。

中央正控制地方政府借貸規模

再者,伴隨著2009年財政的擴張,一些沒有在預算之內的項目啓動也需要資金,信貸規模新增約40%。地方政府的過度負債對銀行和整個經濟都帶來相當大的風險,但由於中國目前債務和GDP比率較低(在經濟刺激方案之後也僅為24%。),不良貸款還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實際上,如果GDP的年增幅在8至9%之間,不良貸款很容易被消化掉,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正在控制地方政府的借貸規模。

最後,相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金融槓桿還比較低。政府禁止利用銀行信貸炒樓和炒股。雖然法規上還有些漏洞,但修補的工作也在加緊之中,現在的防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格。